
余紅梅在自己的民俗博物館前留影
當保姆時自學(xué)完初中課程
8歲時母親去世,余紅梅是5個姐妹中的老大。
14歲那年,初中輟學(xué)的她到一戶人家做保姆,雇主家最小的一個女兒和她同年同月同日生,“我和她都是孩子,但差別咋這大呢?”一個念頭在余紅梅心中扎下根:自己一定要奮斗,爭取過上和這家一樣的生活。
余紅梅城里的“哥哥”(做保姆時雇主家的兒子)告訴記者,余紅梅在他家做事時很勤奮,還主動給他們一家人織毛衣。更讓他們驚訝的是,她還帶著初中課本,自己把課后的作業(yè)都做完了。
他們家后來把余紅梅介紹到一家小機械廠打工,因為她是該廠為數(shù)不多會識字的,老板就讓她管賬。為了不記錯賬自己貼錢,她硬是練壞了幾把橡膠算盤。
畫地圖總結(jié)出一套“拾荒經(jīng)”
余紅梅結(jié)婚的對象是村里最窮的一個小伙,爸爸當時不同意,她就一頭栽進塘里尋死。“我找個條件差點的,可以自己當家,我相信通過自己的奮斗,有能力讓自己富起來!”她說出了自己的想法。
婚后不久,爸爸出了車禍,“我?guī)е鴥蓚€妹妹、老爸和公婆一起生活,婆婆精神還有疾病。”她說,那時真窮,坐月子一兩肉都沒買過,還是外婆攢的500個雞蛋讓她補了身子。
一次在外婆家住的時候,有個撿破爛的人走到她家,外婆隨口說了一句:“他們沒有本錢,一年不曉得要賺幾多錢?”
聽者有心,孩子剛滿三個月大,余紅梅就戴了頂草帽,推了輛小車出去撿破爛,怕見到熟人先到鄰村去撿。“第一天賣了27元錢,我給孩子買了兩條褲子,一袋洗衣粉,還有一點青菜。”
很快,村里的婦女也效仿起來,但都沒有余紅梅撿得多。一位村民說:“余紅梅確實厲害,她說去哪里撿,哪里就一定有垃圾。”
原來,余紅梅有一個拾荒地圖。每次撿完垃圾后,她都會把去過的時間在自己畫的地圖上標注一下,過段時間再去。“垃圾生長也有個周期,比如早春農(nóng)民下苗的時候,一些尼龍袋就會有,等過幾個月收割的時候,一些編織袋又出來了……”她總結(jié)了一套“拾荒經(jīng)”。
她的小推車也升級成手扶三輪,她帶著5個婦女一起結(jié)隊到羅田、浠水等周邊地區(qū)拾荒,丈夫負責(zé)開車和做飯。車子裝滿就回來,每人一次可以分得100多元。
收舊木桶發(fā)現(xiàn)大商機
一天,余紅梅在家準備把撿回的舊木桶當柴燒,剛好被一個山東收古董的劉老板碰到,他花5元錢將桶買走,還說以后有多少要多少。
從此,她拾荒的時候特別留意這些舊木桶,大的小的,水桶、腳盆等都要,她以每個5元錢收來,再8元錢賣給劉老板。后來她干脆不撿破爛,由她發(fā)展出來的60多人的拾荒小分隊專門為她提供舊木桶,一年最多能賣出七八萬個桶,收入幾十萬元。
“他們收這多桶,一定很值錢。”余紅梅一直在琢磨這事。有一次,她專門跟著收桶人去結(jié)賬,一來二去總算發(fā)現(xiàn)了其中玄機:他們把桶收去后,經(jīng)過打磨、加工制成工藝品,出口國外每個木桶能賣到幾十美元。
于是,她也自學(xué)技藝,開設(shè)翻新舊家具的作坊。因為能力突出,余紅梅被村民推選為村灣組長。2013年,在新洲區(qū)“一村一名大學(xué)生”的村級班子人才培養(yǎng)工程中,她又被推薦到新洲電大大專班學(xué)習(xí)。
有一次,上武漢軟件工程職業(yè)學(xué)院(與“武漢市廣播電視大學(xué)”是一校兩塊牌子)副教授高澤金的課,當高老師講到出口貿(mào)易時,她馬上聯(lián)想到自己長期給北京廠家供貨木桶,對方再出口,當即舉手提問:“為什么作為原產(chǎn)地的湖北,不能自己出口呢?”
課后,高老師冒著大雨趕到余紅梅家,看到她家?guī)组g平房堆滿了木桶,又聽了她的生產(chǎn)、銷售情況。一周后,高老師為她找來一位合伙人,共同成立了一家仿古家具公司,擁有了自己的出口貿(mào)易權(quán)。如今,小作坊成了大廠房,公司常年雇用上百名工人,產(chǎn)品銷到北京、山東甚至出口美國、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。
兩次失算讓她學(xué)會找寶貝
有位收購商到她家收木桶時,看中了她家的一個筆筒,她大方地把筆筒送給了人家。“這個筆筒是我花5元錢從農(nóng)戶家買的,當時我還嫌貴了——水桶那大也只要5元錢。”讓她沒想到的是,幾天后這個商人以2萬多元的價格轉(zhuǎn)手,原來筆筒是名貴的黃花梨木制成。
她更加留意各種老物件了,木洗腳盆、木馬桶、石豬槽、陶罐子甚至夜壺,以及各種叫不出名字的農(nóng)具,她統(tǒng)統(tǒng)收回來。她找到一個木魚盆,它年代久遠、做工細致,她以2000元收回,再以1萬元出手。沾沾自喜沒幾天,就聽到一個讓她更受打擊的消息——收購商以40萬元轉(zhuǎn)手了!
她一晚都沒睡著,第二天就去買來古玩鑒賞的書籍開始鉆研。
現(xiàn)在,余紅梅對她家里的上萬件寶貝如數(shù)家珍,什么時候從哪、以什么價格收回來的,該物件是哪個時期的、大概值多少錢,她心里門清。
“時間長了,我也摸出了一些經(jīng)驗來。”她告訴記者,她還通過考試獲得了省有關(guān)單位頒發(fā)的古玩鑒定估價師三級證書。
投資上億元留住鄉(xiāng)愁
余紅梅一次從拆遷辦那里收回一扇雕工精致的古代格子門,聽收購商說這個東西是拿去做古建筑。她想到自己的木工、泥瓦匠也懂古代房屋建筑營造技藝,肯定也能做這一行。
于是,幾年間她發(fā)動所有親戚朋友找到二十來棟湖北、江西等地的古舊房子,每棟都以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價格收回,其中不乏曾國藩女兒夫家的老宅。他們買下后,每根柱子,每個構(gòu)建都編上號,小心拆下來再修舊如舊,異地復(fù)建?,F(xiàn)在,她又成立了一家園林仿古公司,承建了各地景點、仿古商業(yè)街的近十個古建項目。
如今,余紅梅正在投資上億元打造“武漢鳳凰寨民俗文化博覽園”,不僅有300多種老家具、老物件的展示,還規(guī)劃有民俗表演、國醫(yī)、國學(xué)、賞花、舊時兒童娛樂等多個項目。
“這個園子就是為大家留住鄉(xiāng)愁。”余紅梅接受記者采訪時,不時被一撥撥客商拜訪而打斷。
對話
“失敗了
大不了再去撿破爛”
記者:從“破爛王”到“千萬富婆”,你覺得自己成功的原因是什么?
余紅梅:首先應(yīng)該是運氣吧,比如,現(xiàn)在國家對古建筑保護力度的加強,古建筑資源稀少,價值也就越來越大。再就是多年來的堅持。
記者:你丈夫說你人小心大,現(xiàn)在投資上億元做這個園子,會擔(dān)心失敗嗎?
余紅梅:到現(xiàn)在,家里人還是不支持我做這個園子,但我覺得這是保護傳統(tǒng)文化的好事,失敗了大不了再去撿破爛。
記者:從苦日子到好日子容易,但從好日子到苦日子就難,你真能再走得出去?
余紅梅:那有什么,我沒覺得現(xiàn)在日子和以往有多大區(qū)別,吃的、穿的還是一樣。我看到不少游客到園子里來玩,有的還是多次來,這都給了我辦下去的信心。